文物故事
文物故事
首页 > 文物故事 > 文物故事详情
宋元角逐与文天祥过零丁洋

香山县志版《过零丁洋》:

辛苦遭逢起一经

干戈落落四周星

山河破乱风飘絮

身世浮云雨打萍

惶恐滩头说惶恐

零丁洋上叹零丁

人生自古谁无死

留取丹心照汗青

 

话说忽必烈北返,争夺汗位成功,改国号大元,时1271年。此前,他编练水军,进攻襄樊,灭宋廷之心昭显。

元灭宋,必先取襄樊。襄樊乃宋廷之屏障。

咸淳四年(1268),元军围襄樊。宋军民顽强抵抗数年之久。

咸淳九年(1273),樊城破,襄阳降。宋廷之屏障不复存在。

咸淳十年(1274),宋度宗驾崩,贾似道立新君,是为宋恭帝。

元军水陆并进,先破宋舟师,鄂州投降,动摇了军心,鄂州周边州县望风而降。

德祐元年(1275),贾似道集结精兵十三万于芜湖,先求和,元丞相伯颜不许,贾似道硬着头皮在鲁港、丁家洲迎战。宋军准备不足,士气低落,主帅贾似道先逃跑,结果全军溃败,再也没有力量抵挡元军的大规模进攻了。

很快建康陷落,宋廷大势已去,只好将贾似道革职,发诏勤王。

江南西路安抚使文天祥、郢州守将张世杰响应起兵,驰援临安。

张世杰临危受命,统率救援诸军,先胜后败,改变不了宋廷投降的结局。

元军兵临城下,谢太后、全太后、宋恭帝决定投降。

德祐二年(1276)二月初五,元军在临安皇城举行受降仪式,宋恭帝退位。三月二日,元丞相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。忽必烈下达诏书,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。

淮东、潭州、重庆府、静江府诸守将皆坚持抵抗,直至战死。

文天祥、张世杰、陆秀夫等人拥立宋度宗之幼子赵昰、赵昺,在江南西路、福建路、广南东路一带继续抗元,图谋恢复。

赵昰在福州即位,改元景炎(1276)。

元军进逼,赵昰由张世杰、陆秀夫护卫,逃往海中,最后驾崩于硇洲。

文天祥赣州战败,率残部进入广南东路。与元军周旋,败多胜少。

张世杰、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,改元祥兴(1278)。

祥兴元年冬,文天祥率部在海丰北五坡岭与元军最后一战,不敌,殉国,被元军救活,被俘。

天海茫茫,已无退路。

时,张世杰、陆秀夫护卫赵昺,退守南海中之崖山(今属广东新会)。

张世杰以崖山作最后据点。

元将张弘范,欲命文天祥写信招降之。祥兴二年(1279)正月十二日,张弘范挟文天祥过零丁洋。

文天祥大义凛然,碧血千秋,写下《过零丁洋》以明心志:

 

辛苦遭逢起一经

干戈落落四周星

山河破乱风飘絮

身世浮云雨打萍

惶恐滩头说惶恐

零丁洋上叹零丁

人生自古谁无死

留取丹心照汗青

 

张弘范读之,内心震撼,敬佩不已,但面子上过不去,只好怒斥文天祥,说要带着文丞相去看看他张某人如何把大宋王朝灭掉云云。

张弘范押着文天祥率军抵达崖门。

做好部署,将宋军困于海上,发动火攻,试图历史重演,火烧赤壁。

张世杰早命将士,每日涂滩涂之淤泥于舟船上,如泥甲,火不着。

张弘范遂断宋军水源,绝粮道。

宋军民饥饿难忍,只好啃干粮,饮海水,导致呕吐腹泻,软手软脚,战斗力大大下降。

潮起潮落潮又涨。

最关键时刻,元朝援军由李恒率领抵达崖山之北,与崖山之南的张弘范部形成南北夹攻之势。

祥兴二年二月初六(1279319日),元军由南北两个方向向崖山发起猛攻。宋军饥寒交迫,不敌,陆秀夫只好背起幼帝赵昺蹈海殉国。无数南宋军民一同蹈海殉国,极其悲壮,江河为之不流。

张世杰拼死突围,辗转广南东路沿海,甚至到越南北岸寻找支持,以期重整旧部,复兴大宋。

那一年的台风特别早。

几个月后,张世杰在今天的阳江海陵岛一带,遭遇台风,舟覆人亡。

话说文天祥被迫观战,目睹大宋亡国之惨状,简直“椎心之痛”,立即欲投海殉国,无奈张弘范派人盯得紧,被按住了。

山长水远,故国难留。

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(今北京),始终坚贞不屈,拒绝一切劝降,包括宋恭帝劝降,乃至自己亲人的劝降。

忽必烈内心里佩服不已,只好屈尊,亲自到监狱里去劝降。文天祥仍不为所动,写《正气歌》以明志。

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(128318日),忽必烈召见文天祥,进行最后一次很有仪式感的劝降。

文天祥掷地有声的回应:“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,宋亡,只能死,不能活!”

次日,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。时年47岁。

文天祥就义前,环顾四周,请围观的百姓指示南方。辨明方向时,恭谨朝拜,引颈受戮。

正所谓: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誓不休!

 


文物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