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物故事
文物故事
首页 > 文物故事 > 文物故事详情
容闳,一个“职业救国者”的百年中国梦

时下,“中国梦”成为最流行、最热门的词汇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无疑是近代以来最大的“中国梦”。近代历史上,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梦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,作为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,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。

在容闳七岁的时候,他的父亲容丙炎就为这个小儿子的人生做出了规划,那就是将来去当一名出色的买办。但刚迈出校门不久,容闳很快就背离了父亲既定的“轨迹”,只是在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买办,而且只是作为跳板,最终要跳到救国的平台上去。救国,才是容闳的唯一理想,也可以说是他唯一的职业。

为了这个理想,这个职业,容闳付出了一生的热情,更付出了一生的行动。热情加行动,使容闳的生命充实而灿烂,历久而弥新;热情加行动,就是容闳精神,展开表述就是“爱国匡民虽九死而不悔的激情,毕生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行动”,核心就是振兴中华。

可惜,作为一个边缘人,容闳没有权力,没有后台,甚至连中国话都讲不地道,但他有一颗赤子之心。他认为救国就是要利用各种可靠的政治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,就是“以西方之学术,灌输于中国,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”。怀着这个理想,他首先冒险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实地考察,但太平天国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,也不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。幸好,曾国藩慧眼识才,上演了清末版的“三顾茅庐”,给了容闳一展抱负的机会……除了太平天国、曾国藩,容闳后来接触过的政治力量还有李鸿章、张之洞、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唐才常……这些人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,但总体上小打小闹,成不了气候。在逃亡美国后,白发苍苍的容闳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孙中山先生身上,为他起草了“红龙计划”,可惜还没实施便已夭折……

概括来说,容闳一生有四个乐章。第一乐章就是“致力洋务运动”。1855年,容闳不远万里归国,从他踏上回国轮船甲板的那一刻起,他的脉搏就一直为祖国而跳动。苦苦摸索了八年后,1863年成为曾国藩幕僚的容闳,终于迎来了一展拳脚的机会。他再度赴美购回了“制器之器”,使江南制造总局得以顺利成立。第二乐章就是推动西学东渐。容闳耗费18年时间,奔走呼号,在致力洋务运动的同时,最终倡导并促成了120名聪颖幼童赴美留学这一“千古创辟”,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。第三乐章就是“参与戊戌变法”。甲午战争后,容闳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,为制订变革方案献谋献策,成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。第四乐章就是“支持辛亥革命”。虽然此时已年逾古稀,但容闳壮心不已,他做计划,筹军费,搭平台,力图“变旧中国为新中国,变苦境为乐境,不特为中国造福,且为世界造福”。这四个乐章恰恰贯穿了中国近代化的全部阶段,所以著名学者雷颐称赞他是“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儿”。换句话说,在中国近代化的每个阶段,容闳都可以成为主角。

1912年元旦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,孙中山先生第一时间写信给容闳,邀请其回国辅佐尚处在婴儿阶段的共和国,此时,容闳已经气息奄奄,只能叮嘱两个儿子回国报效,实现自己毕生救国的宏愿……


文物图片